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根类 > 三七
编号:86269
三七
http://www.100md.com 当代中医网
     [药材来源]

    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(Burk.)F.H.Chen的根。主产于云南、广西等地。现已有许多省市引种栽培。采收栽培3年以上的植株。在8月上旬立秋前后10天结籽前采挖的为“春三七”,根饱满、质较好;在冬季11月种籽成熟后采挖的为“冬三七”,质较差。洗净泥土,剪下支根、须根及茎基,大小个分开,先曝晒至半干,边晒边搓,使其表皮光滑,体形圆整坚实,晒干。生用。

    [性味归经]

    甘、微苦,微温。归心、肝、脾经。

    [药性说明]

    本品甘缓温通,其化瘀止血、止痛之功颇强,故为血瘀出血及瘀血诸痛之要药。

    [功 效]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.祛瘀止血 本品既能止血,又能活血散瘀,为止血良药。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。

    2.消肿止痛 治疗跌打瘀肿疼痛、瘀血内阻所致的胸腹及关节疼痛,能活血化瘀消肿。

    [药理知识]

    1.三七水浸液及提取物有止血作用,能缩短家兔的凝血时间。近年研究发现三七有显著抗凝作用,能抑制血小板聚集,促进纤溶,并使全血粘度下降。

    2.黄酮甙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,静注三七提取物可使心肌耗氧量下降;三七注射液、皂甙及黄酮均有降压作用,前二者并能抑制小鼠吸入氯仿诱发的心室纤颤。

    3.三七总皂甙有显著的镇痛作用,且能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部炎症。

    4.三七皂甙对某些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,对金葡菌、大肠杆菌,也有一定抑制作用。并有保肝和消退黄疸作用;对糖代谢有双向调节作用。有抗衰老作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5.三七须根总皂甙有雄性素样作用及抗炎、抗溃疡作用。

    [有效成分]

    含三七皂甙、黄酮甙。

    [临床应用]

    1.治疗上消化道出血:用参三七注射液(每支2ml含生药1g)8~16ml,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,静脉滴注,每日1次。(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1983;(9):15)

    2.治疗胃出血:田七研为细末,每次1.5g,每日3次,温开水送服,卧床休息,除呕血者,一般不禁食,酌情服流食或半流食,大便隐血完全转阴后,再服2天以巩固疗效。(《云南中医杂志》1985;(1):28)

    3.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大出血:每6~8小时经胃管注入参三七粉10g,溶于30~50ml生理盐水,夹管1小时后再间断抽出,直至抽出的胃内容物不含鲜血为止。留置胃管2~3天,继续口服三七粉3~5次,每次10g。(《实用外科杂志》1982;(4):190)
, 百拇医药
    4.治疗不明原因及肝疾病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增高症:口服三七粉1g,每日3次,连服1月。(《中医杂志》1980;(5):25)

    5.治疗血瘀型慢性肝炎:参三七注射液,每天注射1~3支(每支2ml,含生药1g),每日1次,3~4月为1疗程。(《上海中医杂志》1983;(8):12)

    6.预防激素治疗重症肝炎时的不良反应:为防止反跳出血等不良反应,停激素前3天服用红参液5ml(含生药3g),每日1次,连服5天。血小板8万以下者,口服三七液5ml(含生药3g),有出血者,三七液口服2~3次。(《中西医结合杂志》1984;4(2):119)

    [贮 存]

    [鉴 别]

    [使用禁忌]

    1.用量过大 本品用量过大会引起中毒反应,出现心悸、出汗、心律不齐等症状。一次冲服5克,可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,说明田七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。另有报道超量使用会出现上腹烧灼、口麻、头晕,有人一次煎服35克三七,出现颜面高度红肿,喘咳加重。临床服用三七特别是三七末切勿过量,应对三七的毒性加以重视。三七常规用量一般无不良反应,但有少数人也会出现口干、头昏、失眠、恶心、呕吐、出血倾向等。

    2.过敏反应 三七煎服、研末服和制成片剂服用均有发生过敏的报道。可出现皮疹。据报道有人吸三七香烟皮肤出现固定性皮疹。, 百拇医药